近280年历史的英国银托盘:准皇家金匠乔治·威克斯

17世纪后期(查理二世复辟以来)及18世纪的英格兰银器是笔者的关注重点之一。此前不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其他地方的制品,存世至今者已非常稀少,后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降)的产物则又实在过多了一些。18世纪,刚刚好,嗯。  

最近偶然入手了一个带1742年鉴定标(即约产于1742年5月至1743年5月间)的银托盘。表面阴錾的花纹是当时正流行的洛可可风格,外围的圆线条装饰(gadroon,这个词译法歧出,但都不怎么贴切)和四角贴焊的皱巴巴的贝壳,也是常与洛可可风搭配使用。比之后来的同类器具,此件显得颇为厚实,且具有工业革命前制品特有手工感,比如从反面的剪裁可以看到并没有达到完美的对称。

 

在工业革命以前,以及工业化初期机械设备还使用得比较少的时代,工艺的精致程度和装饰的精美程度,往往不只反映出其制作者或出品商的水平,还反映出购买者(用户)的财力和实力。英国摄政王(乔治四世)的“恢宏餐具套装”(Grand Service,个人常译作“恢弘套件”)里的分层饰盘、大烛台等和斯托尔与莫蒂默的店里售出的普通器物,虽然都打着保罗·斯托尔的标记,艺术和工艺水准却可能要差好几个等级。毕竟,想跟拿破仑比银器美,就得拿出如山的钱来,工费几倍于材料费,也只能忍了。而那些中小贵族、富商和尊贵某某行会之类,则只能望囊兴叹,接受现实。 

 

这个托盘的制作者叫乔治·威克斯(George Wickes),活跃于1722至1760年间。这一时期英国银器业最高端的市场被一众老外给霸占了。法国人(胡格诺信徒)里有保罗·德拉梅尔、保罗·克雷斯潘等征服了几个欧洲王室的大牛,也就只有他们母国的托马斯·热尔曼之流能镇得住他们。来自德国的有查尔斯·坎德勒(姓氏据德语当译作肯德勒)和弗雷德里克·坎德勒,有人尝试将他们与当时管理梅森瓷厂的肯德勒家族联系起来,但可能没什么关系。来自低地国家的则有尼古拉斯·斯普里蒙特,此君是列日人,列日是法语区(瓦隆区),因此跟南边的邻居关系不浅。据说他曾在法国随托马斯·热尔曼接受过训练,或许在卢浮宫大画廊底下干过一阵子?好在这家伙在伦敦只做了几年的金匠,就跑去接手切尔西瓷厂了。

乔治·威克斯在19世纪中叶(30到60年代算中叶)的土生英国金匠了算是个人物。上世纪80年代有人写了本书叫《乔治·威克斯:皇家金匠 1698-1761》。但当时(托马斯·赫明之前)的英国皇家都是商人,名义上是金匠公会匠师,却啥正经活不干。真正干活的一般叫做王室“从属金匠”(Subordinate Goldsmith)。而威克斯连“从属”也轮不上,只是威尔士亲王(英国王储)家的特许供应商。

在鄙人的《英国重要金匠、厂商与设计师》里,乔治·威克斯是专门有个小节,或者说“条目”的,这里也不想过多重复。之所以那本书将他称为“皇家金匠”,其一是就今日的眼光,威尔士亲王家御用,广义上也算是有皇家御用认证(Royal Warrant of Appointment)。更重要的是,他的店铺乃是皇家金匠兼第二代皇冠珠宝商杰拉德的前身。

威克斯没有子女,或者至少没有活到成年的子女,因此他在1760年退休之后,产业转给了两个徒弟约翰·帕克和爱德华·韦克林。这俩人资产有限,因此威克斯搞了个“股转债”,将原本投在店里的部分房舍、资金等借给了两人。帕克跟威克斯的妻子,还有威克斯形如养子的前合伙人都是同乡,存在亲缘关系,大概由此成了第一合伙人,韦克林虽然资格老得多,却屈居次席。虽然威克斯自1835年起便是威尔士亲王的专属供应商,但这位亲王死得早,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儿子乔治三世。后者的品味与其父不同,选了托马斯·赫明来当皇家金匠。最终仅少数帕克与韦克林的产品成功打入宫廷。

大约从1740年代中叶起,威克斯就不在工坊里叮当打银器了,甚至都连生产管理都不再负责,全交给韦克林处理。韦克林成了店主之一后,也不去打银了,又让其他人经营工坊。这家店的直属工坊的后几代负责人,跟保罗·斯托尔的老爹、跟与斯托尔关系密切的安德鲁·福格尔贝里、跟老罗伯特·杰拉德都能牵上线。在短短的16年存续期间,他们还有一大堆排他和非排他的供应商,可谓是伦敦银器业的一大核心、产业链的重要枢纽,也是19世纪下半叶(即后德拉梅尔时代)最重要的英国银器商之一(另一个是托马斯·赫明)。技而优则商,干得好的金匠总想当商人(资本家),这大概是18世纪起(或许自资产阶级革命前便出现)的新特点,不但威克斯如此,三保罗等也概莫能外——德拉梅尔的部分产品是外来的,斯托尔则与人联手搞了个大商店,就连美国的保罗·里维尔都要做工业家。

1776年,赚的盆满钵满的帕克和韦克林双双退休,大概是去购置土地当地主或者搞搞实业投资什么的,转到更轻松、更体面、更“上流”的行业享福去了。韦克林的儿子和他的一个姓泰勒的朋友成为这家店的新主人。1792年,泰勒病亡,富裕的杂货商罗伯特·杰拉德成为了小韦克林的合伙人,仅过了十年又变成了唯一的经营者,Garrard品牌两百余年的历史自此翻开。

看银器不给看款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西洋银器更是如此,所以最后来看下标。


左边的是伦敦鉴定所,或者说金匠公会会馆打的标,当时还没开征金银制品税,故而只有这三个。最右面的是乔治·威克斯的作者(责任者/出品人)标。上回提到他在1735年从时任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处得到了御用认证,这意味着他能在款识、招幌、广告、发票抬头等各种场合公开使用代表威尔士亲王家的“三根羽毛”徽记。他很快就刻了一个带有此图案的新钢戳,并跑到金匠公会进行了注册。

这个“三根羽毛”徽记,准确的说应该叫做盔饰(crest)——源自古代欧洲骑士头盔顶上的装饰物,用来在战场上标明自己的是来自哪个家族的谁。有趣的是,威尔士亲王的这个盔饰下面的箴言,不是常见的拉丁语,更不是威尔士(凯尔特/盖尔)语,而是德语“Ich dien”(“我服务”,或者更直白点“俺有用”?)。后边的动词只有词干“dien”,没有第一人称单数直陈式变位后缀“e”,也没有不定式后缀“(e)n”或其他什么后缀,不知道是啥个古老用法,还是被英语带偏了(大雾)。

威克斯1735年版的作者标,是个比较简单的三根毛加规整普通的首字母缩写“GW”。两年后,他又重新登记了标记,就是这个托盘上的哥特体“GW”的版本。后来帕克与韦克林的款识也采用这一风格。 

托盘的底面除了这个标记外,还刻了一行小字,内容为“No: · 14 · 7”。最开始的字母看上去像“Ni”,但可以肯定是“No”(笔者见过多例),名义上是编号,其实这个14·7应当是重量,即这个托盘最初重14金衡盎司零7英钱,折合成公制约为446.3克。不过目前的实际重量只有423.2克。可见在常年的使用和抛光过程中磨掉了不少,表面錾花看上去,也让人感到有所变浅。据收藏有大量殖民地时代美国银器的温特图尔博物馆(The Henry Francis Du Pont Winterthur Museum),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进行的内部测试表明,反复清洗抛光次数多了,能造成明显的损耗(具体时间和数值记不清了)。


 

18世纪伦敦产容器类银制品,不少像这样刻划上了重量。它们似乎是在制造商交付时就已添加的,尤其是在与威克斯-韦克林这一系相关的金匠的作品上较常见。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笔者的那个正面刻尤金诗作的福格尔贝里制银餐盘(年份标是1773年的),其底部也以相同的方式标记了重量,如前文所述,这个瑞典移民与韦克林家、与斯托尔家,都存在联系。(完)
【更多资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银器文化史研究”,或加微信号suoluomi8888】

 




[本日志由 kmzs 于 2021-05-17 05:50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银器 古董银器 英国银器 装饰艺术 历史 产业史 文化史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46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支持Gravatar头像.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5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