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余裕时的活动

    稍不留神,周围就涌现出一支考研读研大军。就其目的,大约两种,一为镀金,二为兴趣,前者看来居多,还有一些骑墙派。总体而言,为镀金者,考研之目的是理性的,是利益导向的,这类人学有成后,满意度较高,因为多找到了更好更有赚头的工作,或得到了职位晋升。我亦偏爱与研究生共事,他们大多认真踏实,智力和能力上也大体高于平均水平,但这看似并非是由于他们在读研过程中有了巨大提升而显得高人一截,主要还是通过考研这一筛选机制证明了自己原有的天赋和实力罢了。而为兴趣者,则不少牢骚满腹,有的发现所学专业并非预想之物,有的觉得自己沦为了“老板”、“叫兽”的差役甚至所在院系的公用勤杂,有的感到虽有所得益却无太大收获。其中大部在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并未得到有较高水准或至少能令自己满意的研究成果,妄了“研究”之名,最大收获基本上还是“天赋和实力”的证明。

    鲁迅曾说“文学是余裕的产物”,研究成果亦如是。因此为生计为安生立命、置宅成家而奔忙的人,以及没有投资支撑的小型、微型企业是不适合搞什么研究、研发的。对前者而言,既无余财又无余暇,研究成果乃是妄谈。如为镀金,那么是否该考研,应该掂量自己的天赋和实力后再考虑——因为对于这类人,是否能考上比读研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研究有风险,参与需谨慎,没人能保证对某个新技术的研发能够成功,即便成功也未必能赢得市场。研发总体上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活动,一旦失败便会拖垮整个企业。如无外部投资来承担这一风险,作为创业者的股东又并非钱多得发痒的主儿,那一旦失败(概率不低)无疑会后果很严重。

    为数众多的研究活动是与现实经济利益无直接关系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和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皆属此类。比如研究某种古文字、某一历史事件、某个数论问题,或诸如古人怎么读书、某些民族因何迁移之类,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来查找资料、实地考察,以及思考和论证。但无法保证真能在所研究的问题上得到重大的突破,即使能得到不俗的成果,靠发表篇论文或专著也未必能带来与所耗费的时间和物质成本相匹配的财富和名声。

    余裕至于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首先研究者不必依赖研究成果来穿衣吃饭,不愁生计和资金投入,其研究动机便会纯化,可以完全依赖自身素质和喜好选择研究方向。其次研究者并无完成研究的外部压力、时间限制,可以细致耐心地反复尝试,严谨可靠地论证并加以完善。

    违反研究的余裕理论(恕鄙人僭妄),轻者损失些时间钱财,重者身败名裂。一些所谓专家教授申了一些超出能力的课题,上马了个什么国家计划项目,结果迫于时间压力或资金人才限制(亦或本来就是出于诓取经费名声等目的),只好学术造假,瞎编乱造些数据或买个别家的知名产品打上自己的标记蒙混过关,最终落得颜面尽失,名利具损。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剽窃、瞎掰的内容也均源于此——一则并无研究意愿只为镀金而读研,二则在体制内有限的时间要求中要出成果才能毕业,那寥寥几个月中这类人的研究成果会达到什么水平,可想而知。

    相反有些大公司遵循研究的余裕规律(再恕鄙人轻狂,又升级为“规律”了),而获得了成功。比如3M公司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各种类型产品的研发,但设定的成功率预期却较低,以量取胜。又如Google,将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划给员工,支持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研发,既有为数不少的工资保证生计,又无时间和必须成功的压力,仅凭爱好,一些重要的成果(如GMail)就此孕育而生。而凭中国当下的研究体制与致学者之心态,多有悖此法则(不好意思,自称“法则”,实显得大言不惭),还妄想什么国际大奖,如同平原来的难民被马鞭逼着蹬珠峰,其难也若此!

    除非再增加足够的资产解决现实生计问题,我是不会回象牙塔里做什么全职学人的,即便回去也是为了利用其中的资源,为爱做之事开路,学位啥的,废纸一张,有则可供收藏,无则胸怀坦荡。读研搞研究不该是为了鹤立鸡群,乃应是成为闲云野鹤后的自娱自乐,研究创新无论对社会的意义多么重大,对研究者而言,只应是一场快乐的游戏耳!



[本日志由 kmzs 于 2011-04-28 08:06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12 | 查看次数: 3987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支持Gravatar头像.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5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