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我的几个语言学假说

    不好意思,我对语言学了解不太多,略微看过这方面的书,只是喜欢胡思乱想而想到了几个问题,我没有查核过,不知道是否已有他人提出或已被证实。

·假说1·
    一个可能被普遍承认的假说:语言在发声上向着更清晰,更容易分辨的方向发展。
    比如复合词的轻重音变化等是在绝大部分语言中都存在的现象。又比如汉语(和许多其他语言)中一些音节的颚化,通常使几个音听起来差异更大些。后文要用到这个假说,因此这里提一下。

·假说2·
    语言似乎是延黏着语到屈折语到孤立语的方向发展的。
    虽然一些语言在某个阶段长期停留了下来,另一些语言或许跳过了某个阶段,但总体上看来似乎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初民使用的原始的自然的语言主要是由一些单音节或不多的几个音节来表示的实词组成的句子。在原始人的大脑中,似乎实词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并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随着需要,语言变的更复杂更完善,为了不产生歧义,这就需要能表示出句子中各个词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表明词性和它是句子的什么成分。比如一个词到底是名词还是同源的动词,如果是名词,它是主语、宾语、还是用来修饰另一个名词的定语(比如表所有格)。此外,实词的人称、时态、性和数的变化,以及副词词尾本身也是为了帮助区分词语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语言中没有规定表修饰限制的词必须出现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还是后面的情况下,带有副词词尾可以表明它修饰的是主句的谓语或者最临近的分句的谓语。又比如,一个句子由一个单数词、一个复数名词和一个表单数的谓语动词构成,那么哪个名词是主语就一目了然了。但是上面这个方法增加了语法的复杂性,增加了音节,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假说1的趋势。因此随着时间发展,我猜想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顺序来标明词语之间的关系的方式,以简化语言,这样词尾变化之类就逐渐显得无用了,而慢慢地被淘汰。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孤立语。
    因此,孤立语与屈折语的差异,与其说是否单词存在屈折变化,不如说更深层次的差别是前者使用句法来表明词语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更多的通过词法来表明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现在回到这个假说的开头。我们的祖先最初想要表示词语之间的关系是,采用的方法是在实词前后添加额外的声音(单音节,或最多两三个音节),由此产生了粘滞语(有可能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考虑到要固定句子成分的位置了,但还没开始全面应用)。这些额外附加的音节变成的辅助性词语在传播或传承的过程中与原来的实词合并而产生了屈折语。这种合并可能是为了简少句子中的词数和字母数(合同同时伴有字母缩减),也可能只是后代并不知道本来有一个实词和一个助词,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到大人们在某个情况下总将这一组音放在一起说,而以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词汇。可以推理出,到底是哪个原因造成的,取决于是否发明了文字。如果已有文字,那么是前一种原因,否则是后一种原因(即在创建出文字时,实词和辅助词已经结合了)。当词语按照其作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固定下来,并由此而逐渐去除了无用的词尾或词的首辅助音节,简化为了孤立语。
日文似乎在从粘滞语到屈折语的发展过程中半途停止了,也可能还在缓慢的发展中。这可能是由于引入汉字并仿造其设计了假名的影响,使屈折变化变得困难。而汉语在有文字出现的时期就已经基本发展为了孤立语,虽然古汉语有屈折语的不明显的残余,但在此之前是否经历过粘滞语的阶段就无法得以证实了。在古典拉丁语中,许多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都不固定,因此词尾变化非常重要,否则复杂点的句子根本无法理解。但在现代英语中,大部分的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都除了增加麻烦而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英语中已经不再区分阴阳中性,并且比起法语等更接近拉丁语的语言来,时态也相应减少。在除了典型的孤立语(如汉语)之外的许多语言中,一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仍然有较大灵活性。比如日语中主语和宾语都是连谓修饰语,主语并不必须出现在宾语之前,只有通过其后附加的助词,才能确定在谓语前的名词性词汇是谓语的主体还是客体。

·假说3·
    句法和词法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参与语言创造或语言发展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
    这个假说是要带问号的。它由假说2引出,并由下面这些例子使我加深了这种想法。这个假说是要带问号的。它由假说2引出,并由下面这些例子使我加深了这种想法。人类为社会生活创造出来的东西(即社会建构,social institutions)总是受这些人的意识的影响,因此笼统地看,这个假说是成立的,但没什么意义。如果从某个方面看,又很难核实,所以对下面两个例子所描述的因果关系还是存在怀疑的。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句法的。在中文和英文中,句子成分大体是按主谓宾的顺序出现的。这可能是古代“主贵宾贱”这种价值观的反应。“分宾主落座”、“客随主便”之类的词汇也反应出这种与现代文明礼仪可能不太一致的价值观。而日文中谓语总是后置于句末,主语和宾语的地位差距较小,顺序并不确定(虽然多数情况下主语置前,但这可能是像孤立语发展的结果)。这可能也是对历史上主人和宾客的重要性的价值观的反应。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词法的。在英文中谓语的时态总是随主语而定的。而日语中(时态相当少,只有表示现在-将来和表示过去-完成的两种,但不光助词出现了变化,动词尾也有相应变化,可能是向屈折语发展的一种证明)动词时态并不跟主语转,而是采用话题优先的原则,使其很大程度上受宾语影响。比如英文中口语的谢谢(thank)极少出现现在时以外的事态。但在日文中则现在式和过去式都很常见。比如你走出餐厅时,餐馆服务员会使用过去式的谢谢,以对过去的已完成的用餐表示感谢,单纯从句子成分上看,这时时态是由宾语的行为而非主语的行为决定的。可能反应古代日本某些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宾贵主贱”的价值观。

[本日志由 kmzs 于 2010-06-02 10:13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语言学
相关日志:
评论: 1 | 引用: -3 | 查看次数: 4134
七月的路人甲
回复回复七月的路人甲[2014-07-13 11:10 PM | | | del | 取消审核]
感觉很历害的样子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支持Gravatar头像.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5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